6位武大人当选院士
6位武大人当选院士

刘胜,武汉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AE会士和IEEE会士,微纳制造领域专家,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天津城建大学校历)、微传感器及电力电子IG等芯片封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以大学体测项目完成人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2018年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2009年IEEE国际电子封装学会杰出技术成就全球每年1人,国内首人、2009年中国电子学会特别成就、19年国际微电子及封装学会IMAPS技术贡献、19年美国总统教授当年30人,19年入选首批国家杰青海外项目当年仅7人。发表SCI论文4篇、SCI他引余次,出版专著6部英文4部,授权发明专利1件。
刘胜热爱祖国、治学严谨。早期研究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设计方法,成绩斐然;在国外求学时认识到国家在芯片封装领域落后现状和预感未来发展需要,毅然转入新兴的芯片封装领域,年在中国共同发起IEEE芯片封装国际会议,推动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封装行业与国际接轨。2006年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已为国内培养博硕士130余人,为改变我国芯片封装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科技部9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唐智勇19年至19年,环境科学系本科、硕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2001年至2003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理事长李清泉19年至19年,测绘学院本科、硕士,19年至19年,遥感学院博士,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创兵19年来校任教,19年至19年,水利水电学院博士。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校友为
19年,化学系博士。唐智勇,19年3月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部9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Nanoscale顾问编委。1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19年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唐智勇长期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实际应用。提出了利用单个无机纳米粒子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自组装构筑结构可控纳米粒子体的理论。先后系统地构建了具有良好电学、光学活性和机械性能的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链和纳米线、二维纳米片、三维有序纳米结构及多维度纳米粒子超结构组装体,为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的研究工作及将来纳米粒子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与理论基础。曾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化学系授予“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第十一届中科院杰出青年”,中国化新疆211大学青年知识创新等。童小华,19年2月生。现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副校长。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01年至2003年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
童小华研究领域方向为获取精准的遥感空间信息,提升空间数据质量。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等重要项。我国首次“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软着陆避障探测关键任务、我国中国十大财经大学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颤振下高精度测,以及“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等,都有童小华团队的贡献。
李清泉,19年1月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理事长,9首席科学家,“十一五”科技部8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组成员,百千万人才人选,第三批“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00年至2012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
李清泉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将测绘、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结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创建了道路高精度动态检测、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城市动态变化规律探测等重大工程应用的成套技术方法,在中国精密工程测量领域产生广泛响。先后主持9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5项。
周创兵,19年11月生。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坝渗流与控制专委会主任。2000年至2003年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部部长,2003年至2013年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至2022年11月任南昌大学校长。
周创兵长期从事水工岩石力学与库坝安全研究,是该领域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多年来,周创兵围绕渗流与变形诱发的库坝安全问题,创建了“一个理论、两项技术”,即水工岩体渗流与变形耦合分析理论,以及库坝渗流精细模拟与多层次控制技术、坝区高边坡立体加固与协同控制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200米级及以上特高坝工程中推广应用占比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2项均排名河南公办二本大学,为我国库坝渗流与高边坡变形稳定控制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我国库坝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科技进步特等等。
年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创始人、兼总裁,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
张久俊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包括燃料电池、高能电池、H2O/CO2/H2电解和超级电容器等;至今已发表论文及科技报告0余篇,编著书28本,书章篇,被引用0多次,2014年起连续10年被评为全球科技工程界论文高被引科学家,曾被商务和专业智能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评为全球最有响力的科学家之一。2018年,张久俊教授被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和技术大会EEST2018授予终身成就。目前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武汉大学院士》副主编,中国化学化工出版社大型丛书《广西大学研究生院》和《武汉大学院士》主编及多个国际期刊的主编或编委。学生编辑:董一寒 编辑:张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