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各省疯抢
这个城市的大学生毕业后被各省疯抢
今年一二线抢人才的路子到底能有多野,之前已经不止一次跟各位探讨过。但最近,苏州承包8节高铁直接去武汉上门抢人的新闻,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而且这次瞄准的不是一般人,8节车厢里的硕博比例,占了八成以上。抢得这么明目张胆,还都是高端人才,旁观角看我都替武汉觉得委屈了。
为什么苏州会直接上门去武汉抢人呢?我仔细了解了下,发现原来不只是苏州,武汉大学生被抢在城市圈里已经屡见不鲜。因为武汉大学生真的太多了,加上高质量,在应届毕业生群体中一直很抢手。
k22个是,武汉存量大学生早就到了百万级。去年共1.29万人,排名全国k22。
第二个是武汉的在校研究生数量,2022年为19.万,仅次于北京上海。更牛的是拥有7所双一流大学,都是核心专业领域的代表院校。
只是这么牛的高教资源基础,这些年,却始终没能让武汉留住人才,等于给他人做了嫁衣。
那么这些大学生都去了哪座城市?又是怎么被人抢走的?从具体数据来看,结果还挺耐人寻味的。
其实没有太多意外,目前城市版下,大部分毕业生还是k21经济活跃的东部地区,武汉学子当然也不例外,给各位看一组数据。
这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对2020届毕业生的流向统计,东部地区占比达到了.%,接近一半。而且不只这一个学校,每年樱花最美的武汉大学依然如此。
根据武大校园 的公开数据,有一个数字高到有些夸张,也就是2020届武大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中,就业于长江经济带、大湾区、京津冀的毕业生占比超过了%,东部沿海经济带几乎是断层领先了。
很明显,以一线城市为主的东部沿海区域,吸走了武汉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怪不得很多人评价武汉大学生是“孔雀东南飞”。这么一看,确实很形象。
不过还有一点着实让我没想到,除了经济强区外,这些年武汉毕业生竟然集中流向了一个省份:广东。
比如武汉理工大学,我查了下这所211工科院校,三大行业的办学规模在全国都是很有名的,包括建材建工、交通、汽车等,而2021届的毕业生就业地域统计中,除了留在湖北的,广东的数值在所有城市中非常显眼。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选择在广东就业的毕业生体量,都比其他城市占比高了三四倍左右。
如果只是这一个学校那也不能说明什么,我又找了7所双一流的毕业生流向统计,结果都大差不差。
最突出的是前面提到的华中科技大学,流向广东的毕业生数量,甚至超过了湖北。以本科生为例,连续3年的数据都是这样的:
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了去广东就业。说起来,广东也算人才洼地了,仅有4所211高校。
这座城市的人才池,本身就有一部分是靠别的城市输送的。而武汉7所双一流院校的实力,在广深地区的大企竞争中非常有优势,是这些强经济省市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蓄水池”。需求和供应就这么匹配上了。
而且武汉大学生选择更多的,都是这些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去年武汉双一流大学的秋招统计中,有一个行业格外突出-k22依赖数字经济全面扩展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7所院校中,除了华农毕业生基本流向教育和农林牧渔业以外,其他大部分武汉毕业生都会优先选择这一行业。
而这个行业又是典型的高附加值行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的资本集中区。虽然武汉也是华中大区的经济中心,但和东部比起来,还是有点距离。
背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维度对于武汉来说有点心情复杂-k22因为它既是优点,也是弱点-k22就是武汉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
九省通衢,这四个字一直是武汉的别称。我查了下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文件,武汉在目前水武汉大学生的基础上,交通枢纽的地位还在加强。
比如其中的高铁,就规划了对外12个方向的超米lmu大学,再加上武汉是江川湖泊交汇之地,天然具备五湖四海的沟通能力,所以和任何地方的距离都不会太远,因此也承接了周围省份城市的大量生源外溢。
典型如北边的邻居河南,全省只有一所211大学,且录取率较低,大量的考生只能选择其他普通高校,或去省外书。而河南南部的学生到武汉上学,其实比到省会郑州的距离还要更近一些。因此,很多周边省份的考生也会选择到武汉去。
到2016年,武汉人才净流入率的数字还是负数,为-0.4%。虽然2017年落户政策放宽后,5年内,武汉共留住了1万大学生,大学生留汉比例也明显上升。
拥有顶尖高教资源的武汉,10年间只增加了2万人口,甚至低于仅有一所211大学的郑州。
这一点,也和前面提到的地理因素分不开。独特的核心区位,让武汉为外部需求的人才输送提供了更多便利。
各位可以看到,武汉四周遍布产业经济强区。如果沿着这些经济圈一个菱形,那么武汉刚好就在最中心。这些经济活跃区对于人才需求的体量十分庞大,尤其长三角、粤港澳,虹吸能力基本是全国式的。
而武汉作为几何中心,加上高质且高量的人才储备,毫无疑问就成了每年就业季被格外的那个城市,所以来自各大大学篮球课们,也会直接到武汉的高校挖人。
比如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就达成了常年深度合作,在华科上搜索华为关键词,相关数据高达0条。
实际上,这对CP也一直关系匪浅。华为刚起家时,核心技术的专家就大多来自华科,董事会17名成员中,就有4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
这些年,华科向华为输送毕业生已经成了常态,甚至被称为华为的“娘家人”。腾讯科技2020年的报道显示,华为在职的华科毕业生已经到了00人左右,每年还保持着300人左右的招聘量。
整体来看,武汉和各大强省市的校企之间,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闭环。
本质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业。只有产业足够完善足够强,才能留住更多人才。
而目前,武汉的产业结构还在依赖重工业,经济支撑依然以制造业为主,包括支柱型的汽车产业,以及钢铁、化工、电子等等,总体上迎合新经济环境的岗位较少,无法提供武汉大学生、金融等适配岗位。
而这些重工业的背后,基本是以国企主导的。到目前为止,中职考大学还是东风汽车、武钢、武汉烟草等传统国企。
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就紧跟产业趋势,这几年在专业的基础上,又陆续开设了机器人工程、智能建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批专业,让毕业生更符合社会需求。只是目前武汉的新兴产业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仍是东湖高新区一家独大。
我查了下数据,发现拥有千亿产业集群的光谷,过去十年间的在企从业人员基数,仅从万增加到了.6万,不足2倍,但武汉的存量大学生却在逐年上涨。
这就意味着仍有近百万的毕业生不在承接范围内,而光谷最需要的其实是专家人才,比如已经实施了13年的“光谷人才计划”。只是根北京大学六大禁区的公开数据,这13年间累计引进的“”专家还不到3000名。
对普通大学生来说,更是遥不可及。所以,那些无法被承接的毕业生只能走出去。
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传统的校企合作外,武汉高校还会主动为大厂们精准培养对口人才。
简单来说中国信息大学直接开设校企共建班。基本上,学校已经提前为大学生预留了未来的对口岗位,毕业后不用自己去外面找工作,直接走流程入职。这种方式,正在帮助武汉留住更多高校人才。
学校和华为、腾讯、中软国际、北京华晟经世、华中数山东的大学排名一起设立专业班连云港的大学急需课程纳入必修课,甚至到了个别项目。校内有一半课程都设在实验室、工业现场,这些学生基本一毕业就能上岗,教室和工位无缝衔接。
放在招聘活动中,这个优势无疑是很炸裂的。所以这所学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成绩都很不错。
比如,机电与自动化学院18届的一批学生,就被中铁武汉局“团签”;城市建设学院智能建造专训班的学生,最终成功签约湖北工建。
包括双一流学校也加入了这种办学模式。今年武汉理工大学也与中铁重工共建了一个人才培养基地,9月刚举办了基地揭牌仪式和实习生见面会。
所以,过去5年留住的1万大学生,并不仅仅是落户政策的原因,根本上,武汉还是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帮一部分毕业生解决了“就业”这个核心痛点。
从城市格局看,产业多且富裕的地方,对多数高质量人才,才是那个最核心的吸引力,所以一线和东部沿海至今依然虹吸着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才资源。
而作为新一线,目前武汉的产业规划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武汉提出了“9”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简单概括下,就是未来会形成“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产业格局。
也许有一天,母校的樱花再开时,越来越多的留汉大学生随时都能回去看看。但说实话,要打赢东部经济圈,这个过程无疑是很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