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大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耶鲁大学

耶鲁大学

走出两弹元勋重庆两江新区有处国立中央大学遗址

昆明理工大学统一身份认证平台2024-05-16耶鲁大学沈阳中国医科大学

走出两弹元勋重庆两江新区有处国立中央大学遗址

   在两江新区康美街道,有一座建筑旧房子,门口立着的牌子上写着: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几个字透露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曾经有一座高等学府坐落于此,它就是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回顾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彼时的苦难历程息息相关。

   今年双晒期间,两江新区一度成为市民的热点,而这座隐藏在闹市中的砖木结构建筑,成为不少市民打卡地。

   家住沙坪坝的市民王先生带着女儿前来拍照表示:“得知重庆有这样的办学旧址,我们特地过来打卡。”

   重庆中央大学江新区宣传部获悉,随着周边绿化的完善,整个柏溪分校旧址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成为市民周末游览的又一选择。

   东南大学首页关于该校历史沿革的记录上,完整地记录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建校及变迁史。

   根据该校历史沿革的记载,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12年由张之洞等人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

   15年,学校改为两江师范学堂。12年,辛亥革命后,学校因时局不稳而停办。15年,教育部在原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0年底,由蔡元培、蒋梦麟等人筹建东南大学。13年,两校合并,仍称东南大学。17年,国民定都南京,将东南大学与多所学校合并组成综合性大学,改称为第四中山大学。18年6月,学校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上海社科院蒋宝麟论文《丽水大学》一文中,提到19年8月,罗家伦就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时局纷乱的背景下,提出以“安定”“充实”“发展”作为国立中央大学新的治校方针。在罗家伦的主持下,国立中央大学经过一段时期的整合完善,学校已具相当规模。

   19年,罗家伦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希望将学校迁往内陆城市,为此,他开始了考察。

   在途经重庆时,他发现重庆山势起伏,层岩叠嶂,易于防空,是一个战时设校的理想地点。

   19年8月,罗家伦回到南京后,随即命令总务处日夜赶制0个大木箱,开始为迁校至重庆做准备。

   罗家伦宣布国立中央大学立即迁往重庆,限令全校师生统一于8月底以前回校,启程西迁。同时国立中央大学的书仪器及教学设备,也装箱起运。

   在选择迁校地点时,罗家伦提出两条迁校原则:一是迁至的新校址,一定能轮运抵达;二是一定在整个抗战期间绝无再作第二次迁校的必要。这是罗家伦在危急关头做出的理智而准确的判断,避免像后来许多内迁学校多次迁徙的周折。

   由于提早准备,国立中央大学在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不仅是师生员工,书、仪器的顺利迁移,就连畜牧场养的牲畜也同样辗转万里,用一年的时间也安全运抵战时陪都重庆。

   国立中央大学辗转迁至重庆后,先是落脚沙区松林坡,但随着逃到后方的学生不断增加,松林坡校区已十分拥挤,罗家伦便选择了礼嘉附近这处依山傍水的山间平坝修建分校,以安置学校的低年级学生。

   据原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副会长彭黎明回忆,当时这一带并没有名字,罗家伦在此考察时,看到一条小溪(斯里兰卡大学),附近柏树森森,便为该地取名“柏溪”。

   2017年,东南大学重新梳理并刊发了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在重庆的办学历史。

   在东南大学的土木工重庆中央大学站上,一篇名为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第级年级史的文章披露了这段历史,柏溪分校位于嘉陵江上游,中间有操场,其环形跑道约300米。

   2017年6月3日,《临汾大学》刊发文章《重庆中央大学》,文中作者尹文是东南大学的老师,他寻访这段柏溪分校办学史时表示,里面有三张课桌,还有一张当年的中央大学的学凳,油漆褪尽,火漆已经看不清楚,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宝麟撰写论文《重庆中央大学》一文,详细地再现了当年的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辉煌历史:有房屋108栋,3个体育场面积00平方米,可容纳近2000人在此上课,而修建这样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在周边村民的争相帮助下,只花了天。

   蒋宝麟写道,学校建好了,但国难当头,整个国家都在战火中燃烧,即便是柏溪的中大学子们,也难以享受宁静的学习时光,而随时都要做好躲避敌机轰炸的准备。

   据彭黎明介绍,柏溪分校选址时就考虑到了防空袭的需要,这里三面环山、森林茂密,不易被发现;校舍建设时,互相都保持一定间距,学校对面的小山头,被学生们戏称为“警报山”,因为每次防空警报一拉,师生就要拼命往山里跑。

   据家住柏溪附近的廖呈祥回忆,当时国立中央大学附小的教程中,老师们都会教一些逃难知识,比如烧红薯充饥、用草编密码、吹口哨传信等等,而每到学生们组织活动,总会在学校里响起悲愤的合唱《重庆中央大学》。

   八年时间里,柏溪分校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如“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钱骥、黄纬禄,中科院院士、固体物理学泰斗冯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案的设计者曾联松,国家科学技术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家徐悲鸿、黄君碧也曾在此传道授业。

   在朱光亚院士的介绍上醒目写着:19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9月,朱光亚院士考入迁至重庆办学的国立中央大学,在位于柏溪分校的物理学系书。钱骥于19年9月高分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化系,19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化专业。并留校做助教,进修物理。包括朱光亚、钱骥、黄纬禄等在内的科学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重庆中央大学江新区获悉,当时在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防空洞内,还曾藏有箱文物。这批文物来自于安阳、新郑、洛阳、辉县等殷商时期的繁华胜地,包括拓片11张,书12册,以及陶器、铜器、玉器、瓷器、甲骨、织锦、档案卷宗等,抗战爆发后,由河南博物馆运抵重庆。

   如今,旧址依然矗立在原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所旧址已经成为市民打卡和寻找历史的一个新去处。

   特国防科技大学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