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指南华侨大学法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报考指南华侨大学法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报考指南
华侨大学法学院前身为19年创办招生的华侨大学法律系,2003年9月正式定名,是国内较早开展专业法学教育和专业法律人才培养的院校之一。首任系主任为我国侨务活动家、知名法学家、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教授。法学学科于19年获批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华南地区k22个经济法学硕士点。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侨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师资队伍齐整、二级学科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响力的法学院。
法学院有着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法学专业、一个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学科获评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福建省重点学科。
2020年以来,专任教师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项,其中省部级课题3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含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各类横向课题项目项,师均科研项目2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2.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科研经费达到224.1万元。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篇含CSSCI、SSCI等收录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0部。有4篇文章被《华侨大学法学院》与《攀枝花有哪些大学》全文转载,在《华侨大学法学院》和《大学排行》发表理论文章5篇。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依托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至2023年底已完成多项地方立法清理工作,起草法律草案10多项,参与地方立法调研20次。
学院现有福建省地方法治研究中心、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福建省法学研究生工作站、福建省法学研究生导师团队、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华侨大学共建等多个省级平台、学科团队,与泉州市人民、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共建人民法院法官国际交流中心福建基地。
学院主办、联合主办及承办了第二届“东南法治论坛”、“新时代教育法学发展与教育法典编纂”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一届“海峡法学论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典编纂”高端论坛、“生态环境法典法律责任编重大问题”研讨会、“涉侨权益司法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重大学术活动,在学界获得广泛响。
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人,教授、副教授人,约占教师总数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约占教师总数的%;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教师23人,约占师资总数的%;“双师型”、仲裁员教师40人、“双语型”教师15人,分别占师资总数的%和%。专任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方向涵盖法学理论、法律史、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8个法学二级学科方向。
其中,1人入选人才项目;7人入选福建省各类人才项目;1人为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候选人;1人入选2020年“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人才储备库”;9人入选“福建省法学法律人才库”;3人入选福建省涉外人才库。20余位教师兼任立法机关的顾问或咨询专家,10余位教师受聘为法院审判会审专家、仲裁机构仲裁员,积极参与民间调解活动。在推动地方工作法治化方面,有1教授入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法治建设评估专家,3位教授为泉州市人民法律顾问,3位教师受聘为学校“十九大精神宣讲团主讲专家”、“福建省宪法宣讲团”成员,在福建省举办宣讲培训40余场。
学院毕业生连年升学、考公通过率位居学校文科院系前列。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去向包括各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知名律所、央企国企、公益组织等,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各行业的骨干,其中以、“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林晓莉、“全国三八红旗手”郭婕、“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潘进格等人为代表。
近年来,学生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项,包括福建省首届高校法学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福建省第二届法学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二等、第二届“贸仲杯”国际投资仲裁赛循环赛二等、第十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三等、第十五届法兰克福投资模拟仲裁庭—贸仲中国内地赛区预选赛荣获三等、2022年中新法智杯”全国高校法庭辩论赛冠军。
扎实开展学生科创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和省级科创竞赛,取得显著进步。22个项目获得校级项,2个项目获得省级项,5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2023年文化融入与民心相通:面向东南亚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k22基于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的实证调查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特等,取得华侨大学历史突破;闽台缘:每一条创业路,都是台青回家的路获第九届福建华侨大学法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铜。
弦不缀,薪火相传。法学院即将走过四十年的光辉岁月。三十多年来,法学院秉持“崇法明理·厚德致公”的院训,为学校建设发展与法律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将继续深化法学专业学科建设、法学理论与实践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法律事业新的跨越发展不懈努力!